旧版入口 | 登录
管理制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辅导员熟知班情的办法
日期:2023-09-26 13:48:59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量:262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确保辅导员能够全面、深入、精准地掌握学生班级情况,有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专职及兼职辅导员,针对其所负责管理的本科生班级及学生群体执行。

(二)基本原则

全面性: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状况、思想动态、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及心理状况等多方面情况。

及时性:辅导员需保持对学生动态的持续关注,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和困难。

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

保密性:在了解学生情况的过程中,辅导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二、班情熟知的内容

(一)学生基本信息

辅导员需详细记录并熟悉所带班级每位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政治面貌、专业方向、学号、宿舍号等基本信息,并建立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二)学业状况

辅导员应定期查看学生成绩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变化及学业困难点。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制定个性化学习辅导计划,提供学习方法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思想动态与价值观引导

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日常交流、班会、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价值观倾向及思想困惑。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辅导员应及时进行引导和疏导,防止不良思想倾向的蔓延。

(四)家庭与背景了解

辅导员应适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情况。

针对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如贫困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辅导员应给予更多关怀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鼓励学生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

(五)生活与心理关注

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人际交往情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和干预。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文艺活动等健康向上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班级管理与组织建设

辅导员应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明确班级目标、班委职责及班级活动计划。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定期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表彰优秀班级和个人,激发班级活力。

三、工作机制与措施

(一)信息收集与整理

辅导员应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学生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学生管理系统、社交媒体等)收集学生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沟通交流与反馈

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

设立学生意见箱、开通网络沟通平台等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

辅导员应及时处理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向学生反馈。

(三)培训与指导

学院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邀请校内外专家为辅导员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拓宽辅导员的视野和思路。

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其他院校辅导员的交流与合作。

(四)考核与激励

学院建立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将班情熟知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

对在班情熟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在评先评优工作中优先推荐,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工作不力的辅导员进行督促和指导,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

本制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对本制度进行适时修订和完善。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在全院范围内执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