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村 ——平原村振兴之路探索_乡村振兴_乡村设计发展研究院

新集村

——平原村振兴之路探索

 

新集村位于信阳市明港镇西4.2公里处,2014年开始启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1.生态振兴

通过“乡村垃圾分类及评价体系、生物厌氧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新集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7年1月,《人民日报》以《被干净唤醒的村庄》为题报道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垃圾分类与生态宜居

2.文化与人才振兴

2017年6月,明港镇与黄淮学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旨在探索平原乡村振兴之路,双方在新集村建设拙匠书院。

拙匠书院成为黄淮学院服务新集乡村振兴工作的平台;同时,新集村也成为了黄淮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黄淮学院师生通过拙匠书院平台服务乡村的规划设计、产业研究和运营管理工作。

 

拙匠书院——文化与人才的汇聚

 

李国胜书记的党课

3.发展定位

拙匠书院建成后,不仅聚集了黄淮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汇聚了一大批关心乡村建设工作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建设者。书院团队在充分调研,并与当地主管部门和村民深度沟通后,为新集村制定了以文化复兴和人才振兴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逻辑,分类型分阶段,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

 

书院乡村振兴论坛

4.三院七坊与产业振兴

新集村没有山水资源,也没有文化资源,是典型的平原村。

新集村与高校合作,奠定了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基础。拙匠书院为新集村制定的“三院七坊”建设计划(详见附1),逐渐丰富了新集村的文化内涵,并有效促进乡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村民增收。

 

三院七坊与乡村产业融合

 

 

5.文化创意产业与城乡融合

以新集村和拙匠书院为依托,书院导师郭莹莹博士带队创立“拙匠木语” 文创家具品牌。文创家具产品由博士团队领衔设计、乡村师傅匠心打造,即产品的消费市场在城市,加工基地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式,拙匠木语团队架起了城乡产业融合的桥梁。2019年以来,拙匠木语年产值达到200万以上。相信,未来在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拙匠木语团队将取得更好成绩,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更有效的路子。

6.分类型分阶段发展,农业缓步走向现代化

分类型分阶段,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新集村13个村民组,以新集组为乡村振兴中心试点村,辐射带动其他村民组的发展。

新集的农业,也在不断向集约化、机械化和智慧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成立的晨阳米业、山海农业、喜阳阳农场等10家农业合作社,这几年也在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有些合作社比如“晨阳米业”,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已经实现了稳定收益。

 

农旅融合

新集村先后荣获国家住建部《美丽宜居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精选村》和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河南省级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村”等荣誉。

7.新集村未来发展——文村与艺村的定位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二产三产是提升、创收的重要支撑。新集村以“文”为主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拙匠木语)和教育产业(拙匠书院),带动餐饮民宿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新集文村与邹庄艺村,首尾呼应,带动沿线各村落逐步发展,两村并称信阳文艺村

以明港镇邹庄下赵塆为中心,建设邹庄艺村。艺村吸引信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艺术家,利用邹庄空心院子建设艺术家工作室+民宿,增加邹庄吸引力,规划乡村第七空间,留住城市游客,为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机会。同时,规划建设邹庄乡村艺术馆,一方面展示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建设“农民画生产线“,发展乡村工艺品产业。随着艺术村的建成,村民逐步发展餐饮、民宿等服务业。

 

共谋发展

详细展开

附件1:

三院七坊

三院:拙匠书院、书舍民宿院子、互联网+良品工作室,旨在为新集村聚集更多人才,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成为新集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中国大多数的平原村一样,新集村没有山水资源,但是乡村的院子是宝贵资源,我们通过建设“一院一品”,融入更多中式文化元素的院子,吸引更多城市人来新集村感受文化的魅力。

 

三院之书舍民宿

七坊:拓印坊、豆腐坊、擂坊、雕塑陶艺坊、酒坊、木工坊、茶艺坊;通过设置文化体验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创收(七坊由农民主导经营,书院导师指导),为游客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有效促进新集村的第三产业发展。

 

拙匠文创团队

 

 

附件2:

新集村规划建设

1.  新集村的区位

新集村位于明港镇西侧,两者距离4.2公里。从区位看,该村位于驻马店市和信阳市中间地带,距离两市均在60公里左右,其旅游客群可以辐射两个地市。随着新集村不断优化,未来可以吸引郑州武汉乃至全国客群。在镇域城市中,明港镇有高铁站和飞机场,交通优势明显,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2.  新集村总体布局

以新集村为核心,周边规划有观光农业区(油菜花、荷花、向日葵、腊梅等)、瓜果采摘区、户外拓展训练营、垂钓区、健康步道、田间农家等多彩田园景观和服务设施,村内的农耕博物馆、新集小学、图书馆、拙匠书院、妇女儿童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文化舞台、资源分类中心、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鼓励当地农民开设农家乐十多家,民宿若干,不断优化和发展服务业。

3.新集村的规划

新集村避开了“大拆大建”的误区,尊重原有村庄肌理,随顺自然,整理疏通。这样的规划理念保存了村子的原有空间特点,留住了自然村的魅力。

1) 清理垃圾、整洁村容

把村庄随意堆积的垃圾和草堆清理迁移,疏通道路,加建雨水和污水系统。村内“死角”种菜筑篱,恢复田园风光。干净整洁的乡村,初步焕发了乡村之美

2) 设置公共卫生间、资源分类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

设置公共卫生间,解决农村旱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村内布置垃圾分类回收筐,引导村民和游客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建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新集村南侧集中设置“资源分类中心”,回收的垃圾在这里进一步有分拣整理,把可再利用的垃圾变成资源,许多乡建材料来源于资源分类中心,在乡村设计建设中,合理利用本村的老旧材料打造乡村景观,才能真正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使乡村展现其历史感沧桑感的魅力。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在未来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不可或许的环节。新集村采取多级沉淀处理方法,把污水变成肥水,浇灌农田,再经过生物净化,最终排到河流中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3) 新集村的空间布局

新集村的“客厅”位于两条主街道的交叉口处,这里毗邻荷塘,视野开阔,布置乡村文化舞台,周边环绕村委、小角塘小卖部,是新集村的集中展示点,以此为中心,通达东西、南北主街,村内的农家乐和民俗,以及拙匠书院、图书馆、农耕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就分布在这两条主街中。新集村的北侧入口是主入口,布置有停车场,游人停车后,经过500米的油菜花海街道,进入村子,曲径通幽,乡愁浓郁的新集面貌像一本画册,陆续展开,直到村委客厅,达到空间序列的高潮点。

4) 新集的道路交通

新集村北侧的乡村道路直达107国道和高速路口,距离明港飞机场15分钟的车程,外部交通环境便利。新集村内部除了南北主街和东西主街外,环状布置若干乡村胡同和步行小道,步行小道周边是村民精心打理的菜园,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顿时呈现。

5) 新集的植物配置

城市街道的行道树,均匀的树立在道路两侧,这种景象如果复制到乡村,那就是灾难。乡村的树木花草如同乡村的建筑,根据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每家每户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乡村的建筑和植物配置,较城市景观有更多可能性。作为游客,来到美丽乡村,可以步移景异,处处可见惊喜,而不是像城市的行道树,看到开头,就一定可以猜到结尾。新集村的植物配置,尊重原有乡村的景观特点,只做必要的补充,因地制宜,有机点缀,把乡村“还原“其自然美的一面。

附件3

新集村以文化为引领,助推美丽乡村振兴

新集村地处明港镇西部,东距镇区约4.2公里,有13个村民组,共814户、2762人。近年来,明港镇以“恢复乡村的教育功能,引领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为理念,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美丽乡村长久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持续打造和谐生态美丽乡村,努力激发农村活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出现成效,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初步显,乡村文化教育呈现出繁荣向上的景象。新集村先后荣获国家住建部《美丽宜居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第一批精选村”和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河南省级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村”等荣誉。新集村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高度关注并广泛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大大增大了新集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加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明港镇党委政府重视新集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新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注重弘扬传统乡村文化,构建了一幅有平桥特色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新集村以恢复乡村教育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村小学办学条件,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孩子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吸纳了周边乡镇及村留守儿童入学,把新集村小学办成了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的乐园,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农村儿童也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均等化的教育文化资源。新集小学从原来的8亩扩建后达22亩,在校生从2011年的17名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名,其中寄宿生达到237名,教师由2011年的7人增加到现在的24人,并配备10名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和生活指导,乡村教育功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引领良好风尚,近年来新集村建设了文化广场两个,开展经常性的文艺下乡活动;建设孝道文化广场一个,引领乡风文明,每季度开展一次“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把传统文化成果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建立善行义举榜,开展评选助人为乐、和睦邻里、慈善公益、勤奋好学等一批典型人物,引领村民素质提升,推进村风民风建设,打造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废弃院落,改造出村图书馆、村史馆、妇女之家、儿童快乐家园、茶文化体验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通过惠民设施场所和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开展“诗意新集”美文诗篇朗诵会,表演传统豫剧和广场舞,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免费开放由一家废弃旧民居改造而成的村图书馆,内设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开展图书外借服务和电子阅读及资料查询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村民、农民工、学生以及参观美丽乡村的外来游客。目前,图书馆拥有图书5000余册,高峰期每天接待读者百余人。

三是推进文化品牌提升,打造乡村文化内涵。新集村山水资源缺乏,没有明显的自然优势。我们从2015年起,注重深入村庄打造文化品牌,将新集村作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和各类教育培训基地来打造。明港镇政府2018年与黄淮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理改造村中老供销社建设拙匠书院,作为大学乡村振兴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美丽乡村社会实践课”,充分发挥新集村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和文化带动作用,传播乡村振兴理念,传授乡村振兴工作方法,交流乡村振兴工作经验。2019年11月又挂牌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新集实习基地”,每周定期开展乡建论坛和乡建设计实践活动课。其次,我们注重本土本乡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与整理,专门建设了一座村史馆和农耕文化陈列馆,通过收集农户的旧农具进行展示,全面收集整理留存的历史故事、人文传说、村史资料、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让群众了解本村的村史文化,铭记传统风俗,留住“乡愁”。三是我们依托新集标准化的寄宿式小学为基地,挂牌成立了“平桥区生活教师培训基地”,全区生活老师全年有计划地到新集村进行实习培训,指导全区寄宿式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是我在建设有“小脚丫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吸引市内外中小学生及各培训组织前来培训体验。四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品。新集村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立足文化根基打造休闲旅游的思路,精心编制乡村旅游活动规划,增强美丽乡村发展的后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引导广大农民朋友致富,激发乡村活力。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发展农业观光园和各类专业种植合作社基础上,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我们注重打造“有文化的院子”、建设“民间手工艺术坊”和土特产商店与农村电商,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附件4:

新集村:被干净唤醒的村庄

新集村地处明港镇西北部,辖13个村民组814户2762人,党员81人。该村先后被授予美丽宜居村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第一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精选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人民日报》以《被干净唤醒的村庄》为题报道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一是抓好一个灵魂。以“以恢复乡村教育功能,引领文化复兴和村庄复兴”为理念,通过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教育均等化资源,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享受到舒适便捷的生活,通过提升文化水平和产业发展,农村和城市一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在外成功青年增强了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二是突出两个重点。突出留守儿童教育,投资600余万元建设了信阳市第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学校从原有6个老师、3个年级、17个学生发展到现有30个教职工、9个教学班、288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45人,周寄宿生220人。教学上,注重学习与实践结合,培养孩子热爱农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生活上,由生活老师集中管理,实行集体住宿;用餐上,采取集中供餐制,确保了学生就餐质量和饮食安全。突出垃圾分类管理,树立“没有垃圾,只有资源,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抓住干垃圾和湿垃圾两个方面,以“减量化、分类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为目标,解决了垃圾围村、垃圾乱丢等问题。

三是坚持三个尊重。尊重自然特色,保持村庄原貌。按照不改农村风味、简朴实用、自然和谐的原则,对村庄中树木山林和池塘河流等生态资源进行修复与保护,做到“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使整个村庄保持最初的形态。尊重乡村肌理,留住村庄乡愁。通过优化村庄空间布局,贯通邻里小路,打造小景观,并注重环保和节俭理念,把废旧材料充分利用在建设,保持了村庄的古朴风味与乡愁韵味。尊重群众意愿,推进房屋改造。按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等原则,使农户房屋改造工作有序推进。群众借助房屋房改造开办了特色民宿、农家餐馆,小卖部等营生,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四是建设四个村庄。建设干净村庄,从“搞干净、放整齐”做起,结合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引导群众整理净化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卫生。建设活力村庄,通过利用空心院落改造打造乡村创客空间,开发特色生态农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现已有60余人带领创办了相关产业和项目。建设宜居村庄,通过“规划、绿化、美化”,对村中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对农户实施必要的“六改一增”,打造了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建设富裕村庄,通过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和电商平台,形成了“四季有花,换季有果”的田园景色,农副产品转向专业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目前全村已成立合作社10家,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打造了多个农业品牌和10余种农副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7566元增加到2020年的16023元。

 








Copyright © 2022 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