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定位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同学们做完设计前期分析和场地设计之后,需要一个缓冲期。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很多同学没有按这种方法做设计,不适应。另外,设计前期分析,分析的不够透彻;场地设计,也没有真正做到多视角研究方案布局,心中总留有遗憾,似乎很多东西还没有定下来,不踏实。这个时候,大家再给自己一周的时间,深思熟虑之后,确定最终的设计方向。
设计前期分析和场地设计,这两个阶段是基于“上位规划指标、规范数据和任务要求”完成的,设计师需要本着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客观理性的原则开展工作,还没有涉及到“建筑文脉的传承、空间艺术层次定位和建筑风格的研究与定位”这些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恰恰也是设计定位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设计定位”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梳理前两个阶段的成果,并为接下来的深入设计指明方向。
首先是“空间艺术层次”的定位。
之前我在《第七空间》一文中梳理过建筑空间形式的分类(详细见附件),前六种空间皆是建筑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如同人的四肢五脏,缺一不可。第七空间就像人的灵魂,电脑的系统软件,使建筑焕发艺术的光彩和生命的活力。艺术空间的层次取决于建筑的需求、地域文化和经济基础。你不能忽略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把公共空间的比例控制在45%以上。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你也不能为了“省钱”,把公共空间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当然,公共空间比例,不是空间艺术层次的决定因素。尤其是空间品质,更多的取决于设计师的审美追求和空间把控能力。
如果你做的项目需要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比如五星级酒店,那么在场地设计阶段就要思考建筑公共空间,比如入口大堂的品质要求。仅仅把大堂空间局限在建筑主楼之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品质和艺术性的,必须考虑主体建筑之外,或者在建筑入口方向单独做出一个独立大堂空间——三层上空,中庭玻璃顶采光,抑或考虑在两幢主楼之间做入口大堂空间。这些做法,必须是在确定了空间艺术层次定位之后,回过头来,到场地设计阶段调整方案。如果到了后期,在单体深化阶段,再去考虑这样的公共空间,那就没机会了,除非你返工,重新设计,那样就浪费了精力和时间。
其他公共空间,比如走廊、楼梯、坡道、候梯厅、茶歇室……一样可以把空间塑造的更具艺术效果。对于功能空间和辅助空间,如办公室、教室,甚至卫生间,有追求的设计师,也会秉承匠人精神,用心处理,使之更加人性化。所有的空间,唯有“光”的加入,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例如,我们经常理解的卫生间、洗浴房,为了私密,把采光窗开的很高,或者干脆不开窗,把人限定在一个密闭空间中;但也有设计师,把这些私密空间的窗户开成落地窗,只是在窗外处理好隐私问题,那么你在泡澡的时候,还可以欣赏到外面的世界,享受着撒在身上的阳光。那种体验感不是更美妙吗?
其次是地域文脉的传承。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设计新建筑,不能不担起传承文脉的责任,如何担当?
不究来龙,不察去脉,不知道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积累的建构智慧和审美成果是如何一点一滴的镌刻在建筑之中,如何担得起文脉延续的重任?建筑师,如果担不起传承文化基因的重担,就配不上“建筑师”之名。
在大学期间,难得有时间和心境读书,藏进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遨游,博览群书,研究城市文化、建筑历史、艺术的发展……此间奠定“腹有诗书”的基础。毕业之后,每做一个项目,都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文化历史,不断积累,并将其融入到你的作品中,才有可能不辜负世人对“建筑师”的重托。
也有人认为过去的东西陈旧,暮气太重,避之不及,一心扑进“现代主义”的怀抱,只做现代建筑设计,丝毫不愿意“继承”。这种情况,说明他并不理解建筑之于文化的意义。透过建筑展现的空间和形式,理解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承”,不是仿古;传承文脉,继承的是文化内涵,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这方面,张永和先生做的很好。
再者,建筑如何体现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把建筑做成现代风格吗?这样理解,就太片面。
时代性,首先体现在空间的功能和审美塑造上。你要明白,你所设计建造的建筑,是给当下人用的,从这个角度看,你也不应该用“纯仿古”的做法,把古代的房子拿到今天,让今天的人用。今天人们的生活需要求和审美需求是什么?水电管网,古代不理解,今天需要;500人会议室,古代造不出来,今天的技术可以实现,且可以运用现代的扩音投影设备;高层建筑的电梯系统,也是今天的需要。我们不能倒退回去,在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营造方面,我们一定向前看,毫不犹豫的拥抱现代技术和审美。
时代性,在满足当下人的需求之时,是否可以适度超前?那是必须的!建筑师有义务引导民众体验更美好的空间生活。贝聿铭先生在巴黎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对当时的法国人民来说是超前的,有点天外来客的意思。他在中国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由于建在拙政园旁边,项目还没开始动工,就有很多苏州的文人反对,当时贝聿铭接受电视采访时,对苏州的民众解释道:原来的拙政园很好,我们要继承,但是继承不代表固步自封,发扬光大才是继承的真正意义,我们能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走一步,走两步,或者走更多步?项目建好之后,反对的声音就没有了。
“原来的方法很好用啊,原来的东西也很好,为什么要变?但是,创新往往意味着改变过去。”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抱有怀疑,是正常的,所以创新很难!
适当的多走一两步,你是先锋;走得太远,人们实在看不懂,你做的东西不能落地,你就只能成为先驱。
设计定位,最终还是要看你的“设计理念定位”!
你要通过设计,让人们体验到什么?体验到“经典的重生”、“形式的融合与个性空间的塑造”、“文人侘寂空间”、“静谧的禅意空间”……
设计理念的定位,不拘泥于“形式与风格”的选定,一般要升华到“思想、文化、哲学”的高度。如果说处理好功能关系,让建筑变得好用,是为甲方考虑;运用现代成熟的技术建造,是为施工方考虑,那么设计理念的高标准定位,往往是建筑师的精神追求,也是建筑师持续工作的动力源泉。
因此,对设计者来说,设计理念的定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敷衍。当你找到一个令你兴奋的方向,发现“熠熠生辉的价值宝藏”。总之,是能激发你设计热情的“思路灵感”,而且利用你的“思路灵感”可以巧妙的化解核心矛盾与设计任务,那就说明你的设计理念定位完成了!
附件1——《第七空间》
外部道路与建筑之间的空间为第一空间,俗称建筑广场。人在进入建筑之前要在这一空间完成停车、分流、辨识出入口方向、休憩等待、集会等行为。建筑无论大小,都需要“广场”。小到一处宅院,门前的方寸之地,也可以成为登堂入室之前的心理准备空间。
建筑内外之间的空间,称为第二空间,俗称“雨棚”下的空间。雨棚,是建筑的“眉毛”,可以为眼睛遮雨挡汗。大雨倾盆的时候,一手打伞,一手拿钥匙开门,很狼狈。如果门前有雨棚,你可以从容的合拢雨伞,优雅的双手开锁。当然雨棚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还可以避免高空坠物的伤害。它以半开敞的形态,成为连接内外空间的纽带,第二空间的营造,诠释的是尊重和关怀。
进入建筑之后,往往需要一个“客厅",俗称第三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观察咨询台的位置,楼梯方向、功能区的分布,也可以在沙发上等人或与朋友探讨问题。如果把这一空间做的更大,也可以担负“展览、集会、运动”等多功能的作用。第三空间,是建筑的公共空间,与交通空间相连。
建筑内部的交通空间,称为第四空间,通过水平的走道和垂直电梯楼梯,连接建筑的各部分功能空间。建筑的交通系统就像血管,如果血管堵塞,则必然有一部分“功能组织”受到影响。
建筑的第五空间,是建筑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总建筑面积的70%左右,就是建筑的功能房间。比如办公楼的办公室,病房楼的病房,宾馆建筑的客房,教学楼的教室。
建筑的辅助空间,如厕所、储藏室、杂物间、设备间等,是建筑的第六空间。
以上罗列的六种空间是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不是有了这六种空间,就可以称之为完美建筑?当然不是,充其量也只能说满足基本的功能需要,距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或者说满足人的空间审美需要,还差一大步。
这一步,就是迈向建筑的“第七空间”。
悠长乏味的走道,当你走累了,突然出现一个可以休息的小空间,这是第七空间。
客厅之中,看似没有用的死角,做了一处潺潺的溪流水景,顿时让人与自然亲近,这是第七空间。
卫生间的“落地窗”外,有一棵倔强的凌霄花在努力攀岩,如厕赏景,且也不必担心私密问题,这是第七空间。
双面布置的办公楼,走道光线不好,设计师把两边的功能房间撕开,让阳光从顶部一直投向一层,走廊亮了,且充满温暖。这是第七空间。
吃饭,如果只为摄取能量,大可不必费尽心思料理美味。
穿衣,如果只为取暖,也不必考究服饰色彩搭配和材料质感。
建筑,如果只考虑功能需要,则不必悉心考究细微之处对人的关怀,也不必花重金打造“风帆”形式的悉尼歌剧院。
建筑的第七空间,就是要塑造超乎功能需求之上,满足人精神、文化、审美方面需要的空间形态。它可以让建筑焕发活力,富有灵性,充满生命力;它既可以存在于建筑的前六种空间之中,也可以独立存在。第七空间的品质,与设计师的内涵和追求有关。
大到一个城市,也有第七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景观绿带、城市文化中心……皆属于城市的第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