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_设计过程_乡村设计发展研究院

场地设计

 

 

 

引言:

做设计,最忌讳的是,一开始只盯着局部,从局部细节着手设计,或者只考虑一种因素或次要因素,作为设计的考量依据,没有全局观,最后一定是目无全牛,陷入苦战。

初涉建筑学,二、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项目难度不大,空间类型、数量较少,同学们很容易忽略场地设计环节。到了四年级,课程训练的题目越来越复杂,涉及空间类型繁多,没有全面且深入的场地分析设计,学生们容易进入迷雾状态,找不到北。

所以,二、三年级,就要重视场地设计!否则,场地分析的深度不够,很难找到最佳设计方向。

 

正文:

完成设计前期分析之后,脑海里已经浮现设计思路,接下来,就要动手做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的重要程度,如何描述?如果说后期的平面、立面、造型深化设计是“战术”层面上的工作,那么场地设计则是“战略的谋定”。

不管你的战术如何巧妙,如果战略布局不妥,一切都是枉然。

如何做好战略布局?

首先要有全局观。

也就是说,你的目光不能只聚焦在项目红线内的现状,更要了解项目周边的城市环境对场地内部布局的影响;你也不能只关注设计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理解甲方的诉求和使用者的心声;你不能忽略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做一套难以实现的设计方案……左右项目总体战略布局的因素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比较,权衡众多影响因素中的核心要素,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在场地设计阶段,不能只做一套方案,应从不同视角切入,尝试做3-5个或者更多的场地布局方案,然后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

此时,所谓的全局观,就是以宏观的视角看待项目,考虑问题就不能太细致了,太细致容易陷入目无全牛的处境。跳出“局部的陷阱”,想象自己从高空看项目,那么你看到的一定是更大、更全面的画面,你要解决的设计内容也只能分大区,从宏观层面考虑布局方式。虽然场地布局的动作是在红线范围内完成的,但你在布置内部场地空间的同时,也在与外部的城市现状对话,重塑新的城市空间。因为你设计的建筑一旦建成,一定会与红线以外的建筑围合出新的空间。

举个例子,如果你设计一所学校,在场地设计初期,你不能一头钻进某一幢教学楼,去思考建筑防火与疏散的问题。而是要跳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宏观的分析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的总体布局,也就是说把学校宏观的分成三个大的区域,而决定这三大区域布局方式的影响因素,除了现状条件,更重要的是学校外部的城市环境,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具体到每个项目,情况都有差异。分析比较,判断出哪些因素是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全局观的意义。

再比如,设计综合医院这种复杂的项目,场地设计初期,你要把医院看成“污染区和清洁区”两个区,定好这两个区的布局之后,再考虑污染区中“门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的总体布局。如此,从总体到局部,最后再逐个深入,才是做复杂设计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

用全局观的设计思维,宏观完成场地布局之后,接下来就要“算”,算什么?算指标,算大账。

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你要算出建筑的占地面积不能大于多少;根据建筑总面积的上线要求,算出你设计的建筑最少要做几层;然后再算出每个大区域的占地面积和层数,最后具体到每个建筑体块的比例和尺度,计算出结果。根据计算的数据,制作三维模型,切割出体块,观察建筑体块围合的空间情况、建筑体块比例关系、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融合度……不断优化调整,使之在宏观层面,空间关系达到最佳状态。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塑造建筑体块时,其尺度应结合内部空间需求,统筹确定。也就是说,在满足自然采光,不出现黑房间的前提下,去设定建筑体块。如果体块“超大”,已经无法满足自然采光通风的条件时,应考虑把建筑体块“撕开”,形成庭院,或中庭空间,这种处理手法源于中式园林院落的智慧。

不考虑内部空间的品质,随意设定体块的尺度,会造成场地设计阶段计算的指标偏差太大,到了后期再调整就困难了。因此,场地阶段,做好指标的测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也体现了理性思维的原则贯彻场地设计的全过程。

做完总体布局、指标测算两项工作之后,第三步,则是完善场地设计内容,绘制总平面图。

场地设计深化阶段,要完成“建筑功能体块、道路系统、停车场、建筑广场、景观小品、高程、外网(水电管网)等”内容的设计。把这些内容布置在一张图中,这张图就是“总平面图”。

有人问,场地设计与总平面设计有什么区别?场地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思维过程,从三维空间视角分析场地的总体布局。不仅要重视建筑本身的宏观分区设计,更要关注场地空间的关系,即场地内部围合的空间以及建筑与外部城市环境互动,塑造的空间形态。总平面图,则是场地设计的二维呈现形式。我们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设计的是三维空间,因此,通常把这个阶段的设计称之为“场地设计”,这样的提法,内涵更丰富。

初学者,可以把计算好的建筑体块做成立体的模型,同比例打印出现状图,标示出建筑控制线,在控制线以内摆布立体模型,尝试多种布置方式,这种做法更直观。建议大家不要偷懒,养成做场地模型的好习惯。

通过以上方法,从不同角度切入,尝试多种布局方案,分析比较,优选出三到五个比较好的设计方案,对每套方案的优缺点详细分析,最后找到最合理的方向。

确定了场地设计的最终方案之后,完成详细的总平面图,上面也提到了总平面图中应表达的内容,这里再强调一下:

1 建筑布局:考虑日照要求、建筑防火规范要求、防噪音污染、卫生视距要求、空气流通和院落空间的设计要求……另,建筑俯视图外轮廓加粗,标注层数和标高;

2 建筑广场——建筑与外部道路之间的空间,起到内外过渡,缓冲疏散的作用。建筑广场的边界设计要交代清楚,即可以用绿化、路缘石或高差等限定广场的空间范围。要充分考虑广场设计的开放性与建筑内部空间私密性的矛盾如何解决;

3 停车场:停车场宜独立设计,避免与人行流线交叉。停车场设计应考虑停车高效性,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4 外部交通系统:场地道路应做到人车分流,根据规范,充分考虑消防车道的设计,外部道路系统要与建筑疏散通道有机连接;

5 景观系统:完成建筑广场、道路系统、消防和停车场设计要求之后,剩余区域考虑布置绿化景观系统,初步考虑植物配置分区。

6 雕塑小品:体现场地设计文化内涵;

7 灯光音响:让场地更富美感和生命力;

8 场地高程与外网设计:方案阶段需要定性设计,不定量。

9 技术经济指标核算:场地设计初步完成后,应核算技术经济指标是否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甲方的要求;

10 标注指北针与图纸比例。

为了让甲方、业主或使用者更清楚的理解你的设计思路,场地设计阶段应完成以下分析图:功能分析、空间分析、结构分析、交通分析、消防分析、景观分析、城市空间构成分析、视线分析……目的是让关心项目的人可以顺利读懂你的设计构思,支持你的设计方案,分析图应做到图文并茂,言之有物,简洁明了。








Copyright © 2022 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