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艺圃_设计感悟_乡村设计发展研究院

姑苏艺圃

   

在苏州众园林中,艺圃算较小的一个。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艺圃之于园林的各种要素,是一点儿也不少的——怪石假山,流水曲桥,花木亭台各居其位,如同诗之绝句,词之小令,有不尽之意。陈从周先生以“动观和静观”区分园林,那么艺圃就属“静观园”。在园中驻足细品,体会自然之趣,渐入佳境,此时若再有茶香为伴,则更是妙趣横生了。

 

初其狭才通人的艺圃入口

 

回望艺圃大门

艺圃之中的水榭——延光阁,就是“品茶处”,也是静观园中最好的“驻足处”。我与好友多次游艺圃,并非艺圃的景色百看不厌,只因在水榭之上既可以品茗赏景,又能与好友畅叙幽情。更何况,艺圃小,地处偏僻,游人罕至,环境难得清静,这是其他园林不能比的。

 

豁然开朗的艺圃

 

临水品茗

去年初秋,久别的好友来苏州相会,我们就在艺圃的延光阁品了一天的茶。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或许醉于酒之外的山水。此外,花香也能醉人,茶亦能醉人。花香的醉人处或许在于花下情人的私语;茶能醉人往往是因为品茶人与知音的情谊真挚。茶醉之后,我与好友相携,漫游艺圃,行至“思嗜轩”内,忽见一幅绝妙的对联:

                朦胧池畔讶堆雪

                淡泊风前有异香

 

朦胧池畔讶堆雪

“好句,好句……”我与好友齐声赞叹。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相比,除了同样有清雅静谧的意境之外,前两句的“讶”字实在生动,诗人的“讶”透出了几分欣喜,是真正喜爱了自然之美的感叹。

 

古园里的新人

古人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因仕途不顺,产生隐居之意。苏州的很多园林就是“隐居”的产物。他们想从心理上躲开现实,寄情山水,吟诵清风明月,独享自然之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我却怀疑他们的“自然之乐”。抛开生活,忽视人情之贵,妄想超凡脱俗的清高,是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依托的;孤游风月,独赏清泉,无法弥补心灵的空虚,最终也只能陷入虚无迷茫的精神泥淖。

 

别有洞天

 

园中有园

超凡入圣难,而超圣入凡却是很多大仙人的愿望。放弃成仙之道,一心想做人的白娘子,不就是为了获得人的欢乐;项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梦想能与虞姬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体会平凡生活的幸福,但他却无法实现成为凡人的愿望。其实,只有视“人情”为最贵,真正懂得生活之乐的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灵魂的皈依。

 

静观生趣

隐居西湖的林逋,以梅鹤为妻子,他真正寄情于自然了,但他的灵魂最终是否达到了至美至善的境地?我们不得而知。从他的诗句中,我能体会到清淡静谧的心境,却丝毫觉察不到他心灵的快乐。与此相比,“朦胧池畔讶堆雪”却因自然生出了几分欣喜,有了生活之趣。如果说林逋的隐居是寄情于自然,那么“思嗜轩主人”的隐居则是寄情于生活。生活之乐需有人情,与亲人同赏堆雪,才有了“讶”的惊喜;与好友共品清茶,才有了“茶醉”的快意。

 

明月几时有

古人用过的东西常被视为古董,放在博物馆里供今人观赏,苏州的许多私家园林就是如此,把逝去的东西硬是留下来,如同人的尸体供奉在玻璃棺中,难免有几许苍凉。没有生活气息的东西,再怎么“清风明月”的不俗,也始终是“冷”的,久而让人生厌;没有阳光的诗句,时间长了定会散发腐朽的气味。

 

盛景与谁共渡

中国古代的隐士总喜欢夕阳西下的黄昏或月上柳梢的清夜,很少有人抬头看看初生的朝阳,而艺圃例外,其园中有这样一幅对联: 

 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

                   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

可见,园中主人神清气爽,满怀欣喜的情绪是溢于言表的,因为他懂得生活之乐,他心中有阳光。我想沈复当年若以艺圃为背景,写出的《浮生六记》应该会更加生动鲜活。生活之树常青。艺圃不是古董,它是今人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许多恋人和朋友们就像我与好友一样,能在延光阁共叙知交之情,同品清淡的茶香,足以说明它是跟得上时代的。

 

浮生六记








Copyright © 2022 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