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前期分析_设计过程_乡村设计发展研究院

设计前期分析

 

设计前期分析,也就是动手设计之前,做好项目的解读、分析工作,以获得清晰的设计思路。那么,如何做好项目的解读和分析工作?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你要站的够高,从宏观视角,以全局的观念,找到一条最合适的路径,然后才能义无反顾,“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走下去。怕就怕,路走到一半,你发现方向搞错了,南辕北辙,还要从头再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高处”,明察秋毫,先解读你的设计任务,知道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项目本身有一个深度、透彻的认识。然后,观察分析项目实现的路径,在众多可能性中,分析、比较,选择一条科学、合理且不会让你后悔的路,之后赌上你的时间,你的生命,去完成设计任务。人生如此,设计亦是如此。

首先你要“看透”设计任务!

你设计的是什么项目,选址在哪里?多大规模,谁用,谁投资,上位规划要求是什么,还需要承载哪些看不见的思想文化……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甲方提供相关资料;另一方面,深入项目所在地,解读“场所精神”。更重要的是“访谈”!与甲方、与未来的使用者,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痛点”。就像医生,开药方之前,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病源病根”,对症下药,锁定恰当的设计路径。

 

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最难的,恐怕就是“访谈”,换一种说法就叫“沟通”。同学们大多数都是理科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未知的恐惧加上本来就不善言辞的“内敛”生涩,与陌生人交流起来,显得腼腆,不自信;问的问题或说话的方式不得体,这是初学者的常态。但是,没办法,你需要进步,我们必须突破自我,慢慢学会沟通,学习沟通的方式和礼仪。

从另一个角度看——设计,其实是一个为“甲方”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解决的是空间问题。为承载甲方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建造相应的空间。塑造空间的过程中,你还要与“场地环境”对话,与用地周边的“城市环境”对话,三者之间达到“有机、无缝对接”的关系。如何用设计展现这种关系,是设计师最艰巨的任务。你会发现,想把以上关系理顺,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设计前期要寻找的。因此,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设计师,一定到现场去看,看看项目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看看用地现状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哪些“坑”需要避开。甲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在场地中顺利实现,或者看了现场,你有没有更好的思路。解读场所精神,必须到现场解读。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例“随州神农国际学校”项目的设计过程。

 

三年前,甲方委托我们设计湖北随州的一所中小学。从甲方提供的任务要求以及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指标要求分析,在去现场之前,我脑海里已经对学校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有了一个大概的布局方案。去现场,就是去验证我的想法。但是,到了现场我才发现,原来设定的教学区所在地是一片坑塘,地势低洼,淤泥较厚。如果在上面建房子,基础需要打桩处理,这样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因此我果断调整了思路,把运动区与教学区调换位置。尊重场地现状情况,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也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冲突。这个项目的核心问题是建设成本问题,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是次要,有调整的弹性,那就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有位朋友在巩义山区,以废弃窑洞为基础,做民宿项目。甲方希望既要体现窑洞的特色,还要摒弃窑洞自身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的问题。这就是本项目的一个关键难题。废弃的窑洞限于当初的技术条件,只能依山而建,采光通风不好,山体潮气大,甚至还有“山泉渗出”,室内的湿度就更大了。目标很清楚了,我们既要留住窑洞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在空间上,保证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明亮的光线,开阔的视野,清新的空气,温暖的冬季,凉爽的夏天……改造一处四季如春,满满都是回忆的窑洞民宿。

本项目的具体设计手法详见附件1——《南岭石窑的前世今生》,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能敏锐的捕捉到项目的核心问题,解决办法总是有的。再看看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岐江公园——《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就是先例分析。

初步了解了自己的设计任务之后,别慌着下笔,看看类似的项目,有没有先例,去看看前人已经建成的项目,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可以做的更好。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先经历失败,然后再走向成功,这样的成本太大,时间、精力都不允许。别人失败的教训,也是我们的成功之母;别人成功的经验,更是我们的成功之父。大家现在还是学生,没有太多机会跑到全国各地真正去研究“先例”,或者只能在网上调研,这远远不够。网上获得的信息一般失之偏颇,或者只说好的一方面,故意把问题隐藏起来了。大家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有了条件,针对你做的项目,最好考察三到五个“先例”,一定要去现场,到三维空间中去感受,解析其优劣,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作为设计师,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项目去调研,还是平时的旅行,都应留心考察优秀案例,学习其空间构成手法,学习其解决场地矛盾的办法,学习其传承文脉的策略。行万里路,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如此,在我们的大脑里,空间词汇的积累越来越丰富,解决难题的办法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设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最后,当你理解了任务要求,解读完场所精神,也梳理清晰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这个时候,你要把你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

以下是常用的展现形式:

区位分析:分析项目所处位置的水文、气候特征,分析其位置的交通情况,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此位置与建设项目性质的契合度等。

城市空间分析:分析选址区域城市空间特征,本项目与该区域城市空间的关系,城市空间对该项目整体布局有哪些影响,如何达到和谐统一。

地域文化分析:这里提到的文化,不仅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脉,也包括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制定科学的项目定位——文化主题定位、建筑形式定位、建筑成本定位等。

环境分析:项目用地周边环境情况分析。项目四周哪边是路,可以作为出入口的方位;那边有景观朝向,哪边是嘈杂的居民区……哪边是动区,哪边是静区,哪边日照最优,哪边对阳光有遮挡……哪边适合布置什么功能?项目周边环境对用地红线以内的总体布局有直接影响。

 

现状分析:用地红线以内现状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坡度,坡度是多少?地形有没有高差?场地内部有没有古树、水系等资源?场地内部有没有需要保留的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关系?通过现状分析,找到需要坚持的设计原则,结合前几项分析,找到设计依据和方向。

问题梳理:通过以上分析,梳理所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很关键,问题如果梳理不清楚,找不到主次,很难开展设计。

设计理念分析:有了以上的深度分析和问题的梳理,需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能解决问题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可以有效的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

设计构思:依据设计理念和原则,如何逐一解决梳理好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你的设计构思,制定具体策略。

 

 

 

 

 

 

附件1——《南岭石窑的前世今生》

冬季,南岭大雪纷飞,鸟兽隐没了踪迹。人们不敢外出,过冬的干粮早就藏在石窑里。住在南岭山区的人们,要解决冬季防寒的问题,所以石窑紧贴着山体建造,且石窑顶部覆盖了厚厚的泥土,向外开设的门窗洞口,也尽量小一些,把温暖留在室内。

为了承受屋顶厚重的泥土带来的繁重压力,石窑采取了拱形结构。

 

千百年来,南岭人们的住所就是这样建造,他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冬季御寒。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室内的光线较弱,山体侵入的潮气挥之不去,但相比冬季的寒冷,这些问题都不重要了。

时光飞跃千年,今天的人们渴望走出南岭,拥抱外面世界,追求富足的生活。石窑和南岭的大山已经无法锁定南岭人的生活轨迹

然而,对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到南岭的大山之中找一处宅院,隐身于青山绿水之中,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是一个美丽的梦

南岭的先民留下的石窑,可以实现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美梦吗?显然不能。残垣断壁,阴暗潮湿的现实,只能造就噩梦。怎么办,如何改造?就是摆在“做梦人”面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石窑室内太灰暗,如何让阳光进入室内?两个办法,一是把石窑对外的墙体拆除,换成玻璃幕墙;二是在石窑顶部,和山体结合的地方开设天窗,让光线直接达到石窑最深处。

 

第二个问题——潮湿。来自山体的山泉,导流至室外,室内地面做防水处理,且铺设地暖,顺便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

 

这两大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是空间和院落的审美问题,以及如何让生活空间更好的融入周边的青山绿水,这要看使用者的理念和设计师的审美追求了!

 

设计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解决问题,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问题。找到使用者的需求和现实的矛盾,找到项目布局与周边环境如何协调的问题,找到文脉传承与现代文明沟通的难点,找到空间艺术氛围的营造和现状的矛盾……问题理清了,巧妙的解决矛盾和问题,是设计者的任务。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也是取决于解决问题的准确程度和巧妙程度。

 

设计前期分析

 

设计前期分析,也就是动手设计之前,做好项目的解读、分析工作,以获得清晰的设计思路。那么,如何做好项目的解读和分析工作?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你要站的够高,从宏观视角,以全局的观念,找到一条最合适的路径,然后才能义无反顾,“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走下去。怕就怕,路走到一半,你发现方向搞错了,南辕北辙,还要从头再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高处”,明察秋毫,先解读你的设计任务,知道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对项目本身有一个深度、透彻的认识。然后,观察分析项目实现的路径,在众多可能性中,分析、比较,选择一条科学、合理且不会让你后悔的路,之后赌上你的时间,你的生命,去完成设计任务。人生如此,设计亦是如此。

首先你要“看透”设计任务!

你设计的是什么项目,选址在哪里?多大规模,谁用,谁投资,上位规划要求是什么,还需要承载哪些看不见的思想文化……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甲方提供相关资料;另一方面,深入项目所在地,解读“场所精神”。更重要的是“访谈”!与甲方、与未来的使用者,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痛点”。就像医生,开药方之前,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病源病根”,对症下药,锁定恰当的设计路径。

 

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最难的,恐怕就是“访谈”,换一种说法就叫“沟通”。同学们大多数都是理科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未知的恐惧加上本来就不善言辞的“内敛”生涩,与陌生人交流起来,显得腼腆,不自信;问的问题或说话的方式不得体,这是初学者的常态。但是,没办法,你需要进步,我们必须突破自我,慢慢学会沟通,学习沟通的方式和礼仪。

从另一个角度看——设计,其实是一个为“甲方”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解决的是空间问题。为承载甲方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建造相应的空间。塑造空间的过程中,你还要与“场地环境”对话,与用地周边的“城市环境”对话,三者之间达到“有机、无缝对接”的关系。如何用设计展现这种关系,是设计师最艰巨的任务。你会发现,想把以上关系理顺,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设计前期要寻找的。因此,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设计师,一定到现场去看,看看项目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看看用地现状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哪些“坑”需要避开。甲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在场地中顺利实现,或者看了现场,你有没有更好的思路。解读场所精神,必须到现场解读。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例“随州神农国际学校”项目的设计过程。

 

三年前,甲方委托我们设计湖北随州的一所中小学。从甲方提供的任务要求以及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项指标要求分析,在去现场之前,我脑海里已经对学校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有了一个大概的布局方案。去现场,就是去验证我的想法。但是,到了现场我才发现,原来设定的教学区所在地是一片坑塘,地势低洼,淤泥较厚。如果在上面建房子,基础需要打桩处理,这样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因此我果断调整了思路,把运动区与教学区调换位置。尊重场地现状情况,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也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冲突。这个项目的核心问题是建设成本问题,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是次要,有调整的弹性,那就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有位朋友在巩义山区,以废弃窑洞为基础,做民宿项目。甲方希望既要体现窑洞的特色,还要摒弃窑洞自身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的问题。这就是本项目的一个关键难题。废弃的窑洞限于当初的技术条件,只能依山而建,采光通风不好,山体潮气大,甚至还有“山泉渗出”,室内的湿度就更大了。目标很清楚了,我们既要留住窑洞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在空间上,保证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明亮的光线,开阔的视野,清新的空气,温暖的冬季,凉爽的夏天……改造一处四季如春,满满都是回忆的窑洞民宿。

本项目的具体设计手法详见附件1——《南岭石窑的前世今生》,我想说的是,只要你能敏锐的捕捉到项目的核心问题,解决办法总是有的。再看看俞孔坚先生主持设计的岐江公园——《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就是先例分析。

初步了解了自己的设计任务之后,别慌着下笔,看看类似的项目,有没有先例,去看看前人已经建成的项目,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可以做的更好。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先经历失败,然后再走向成功,这样的成本太大,时间、精力都不允许。别人失败的教训,也是我们的成功之母;别人成功的经验,更是我们的成功之父。大家现在还是学生,没有太多机会跑到全国各地真正去研究“先例”,或者只能在网上调研,这远远不够。网上获得的信息一般失之偏颇,或者只说好的一方面,故意把问题隐藏起来了。大家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有了条件,针对你做的项目,最好考察三到五个“先例”,一定要去现场,到三维空间中去感受,解析其优劣,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作为设计师,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项目去调研,还是平时的旅行,都应留心考察优秀案例,学习其空间构成手法,学习其解决场地矛盾的办法,学习其传承文脉的策略。行万里路,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如此,在我们的大脑里,空间词汇的积累越来越丰富,解决难题的办法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设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最后,当你理解了任务要求,解读完场所精神,也梳理清晰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这个时候,你要把你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

以下是常用的展现形式:

区位分析:分析项目所处位置的水文、气候特征,分析其位置的交通情况,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此位置与建设项目性质的契合度等。

城市空间分析:分析选址区域城市空间特征,本项目与该区域城市空间的关系,城市空间对该项目整体布局有哪些影响,如何达到和谐统一。

地域文化分析:这里提到的文化,不仅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脉,也包括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情况,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制定科学的项目定位——文化主题定位、建筑形式定位、建筑成本定位等。

环境分析:项目用地周边环境情况分析。项目四周哪边是路,可以作为出入口的方位;那边有景观朝向,哪边是嘈杂的居民区……哪边是动区,哪边是静区,哪边日照最优,哪边对阳光有遮挡……哪边适合布置什么功能?项目周边环境对用地红线以内的总体布局有直接影响。

 

现状分析:用地红线以内现状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坡度,坡度是多少?地形有没有高差?场地内部有没有古树、水系等资源?场地内部有没有需要保留的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关系?通过现状分析,找到需要坚持的设计原则,结合前几项分析,找到设计依据和方向。

问题梳理:通过以上分析,梳理所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很关键,问题如果梳理不清楚,找不到主次,很难开展设计。

设计理念分析:有了以上的深度分析和问题的梳理,需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能解决问题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运用恰当的设计手法,可以有效的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

设计构思:依据设计理念和原则,如何逐一解决梳理好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你的设计构思,制定具体策略。

 

 

 

 

 

 

附件1——《南岭石窑的前世今生》

冬季,南岭大雪纷飞,鸟兽隐没了踪迹。人们不敢外出,过冬的干粮早就藏在石窑里。住在南岭山区的人们,要解决冬季防寒的问题,所以石窑紧贴着山体建造,且石窑顶部覆盖了厚厚的泥土,向外开设的门窗洞口,也尽量小一些,把温暖留在室内。

为了承受屋顶厚重的泥土带来的繁重压力,石窑采取了拱形结构。

 

千百年来,南岭人们的住所就是这样建造,他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冬季御寒。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室内的光线较弱,山体侵入的潮气挥之不去,但相比冬季的寒冷,这些问题都不重要了。

时光飞跃千年,今天的人们渴望走出南岭,拥抱外面世界,追求富足的生活。石窑和南岭的大山已经无法锁定南岭人的生活轨迹

然而,对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到南岭的大山之中找一处宅院,隐身于青山绿水之中,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是一个美丽的梦

南岭的先民留下的石窑,可以实现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美梦吗?显然不能。残垣断壁,阴暗潮湿的现实,只能造就噩梦。怎么办,如何改造?就是摆在“做梦人”面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石窑室内太灰暗,如何让阳光进入室内?两个办法,一是把石窑对外的墙体拆除,换成玻璃幕墙;二是在石窑顶部,和山体结合的地方开设天窗,让光线直接达到石窑最深处。

 

第二个问题——潮湿。来自山体的山泉,导流至室外,室内地面做防水处理,且铺设地暖,顺便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

 

这两大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是空间和院落的审美问题,以及如何让生活空间更好的融入周边的青山绿水,这要看使用者的理念和设计师的审美追求了!

 

设计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解决问题,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问题。找到使用者的需求和现实的矛盾,找到项目布局与周边环境如何协调的问题,找到文脉传承与现代文明沟通的难点,找到空间艺术氛围的营造和现状的矛盾……问题理清了,巧妙的解决矛盾和问题,是设计者的任务。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也是取决于解决问题的准确程度和巧妙程度。

 






Copyright © 2022 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