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与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一、课程内容:立足经典,赋能实践
《逻辑学》课程以马工程教材为蓝本,系统讲授逻辑学基本理论、思维规律与方法论,涵盖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核心内容,并融入社会热点分析与经典案例分析。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工具解读现实问题,例如通过辨析网络舆论中的逻辑谬误、构建严谨的学术论证框架等,使抽象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二、教学方法:多维互动,激发活力
1. 课前演讲“练胆识”:每节课前设置3至4分钟学生演讲环节,主题既可与思政知识相关,也可聚焦社会正能量话题。这一设计既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思辨能力,又为课堂注入活力。
2. 课堂提问“强参与”: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即时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采用“抢答积分制”调动积极性。课堂氛围轻松热烈,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探究”。
3. 线上线下“双驱动”:依托“学习通”平台,课程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的闭环。线上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案例库和自测题,线下课堂则侧重深度解析与互动演练,实现个性化学习与高效课堂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共进: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授课教师团队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们擅长用生活化案例诠释抽象理论,例如以“侦探推理游戏”讲解归纳与演绎逻辑,以“辩论赛复盘”剖析论证结构,让课堂充满笑声与思考。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课后通过线上平台随时答疑,并鼓励学生参与逻辑学主题调研项目,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目标。
四、学习收获:思维蜕变,终身受益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逻辑学基础知识,更提升了批判性思维、理性表达与问题分析能力。许多学生将逻辑学工具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甚至日常生活决策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秉持“铸魂育人”理念,《逻辑学》课程的创新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科学思维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张字玉 刘淑元 责任审核:陈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