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 登录
专业认证 >> 正文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日期:2024-02-02 20:47:33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量:105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 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 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 类专业。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 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 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 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 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 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 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 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 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 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 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 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 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 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 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 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 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 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 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 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 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 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 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 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 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 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 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 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 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 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 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 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 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 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 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 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 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 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 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 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 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 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 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 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 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 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 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占比一般不低于 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 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 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基础教育一 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 不低于 20% 。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 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 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 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 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 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 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 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 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 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 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 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 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 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 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 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 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 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 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 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 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 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 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 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 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 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 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 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 较高。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三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中学教 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 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 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 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 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 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 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 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 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 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 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 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 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 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 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 [知识整合] 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跨学科知识;对学 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 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 

2.4 [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 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5 [技术融合] 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 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 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学会育人 

2.6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 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 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 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 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 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7 [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 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 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学会发展 

2.8 [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 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 [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 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 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 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 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 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 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三、课程与教学 

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 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 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 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 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 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 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 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 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 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 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 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 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 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 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 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 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 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 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 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 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 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 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 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 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 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 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 上课类型。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 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 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 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 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 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 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 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占比不低于 8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3 人,具有 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 于 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 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 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 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 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 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 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 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 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 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 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 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 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六、支持条件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 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5%,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 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中学教育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 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信 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 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 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 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建 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 种版本中学教材,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 生不少于 1 套。 

 七、质量保障 

7.1 [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 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 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 要求达成。 

7.2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 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 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 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 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 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 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八、学生发展 

8.1 [生源质量] 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 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 

8.2 [学生需求] 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 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 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 提供足够的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 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 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 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 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获得 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7 [持续支持]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 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