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构建合作发展联盟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发布人:国际学院   发布时间:2016-03-25 22:39:34   浏览量:2
 

(20111220)

介晓磊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志们:

经过认真筹备,积极运作,今天,我们召开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2011年教学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九次党代会和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认清当前我校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分析问题,更新观念,以成立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为契机,统一认识,凝心聚力,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任务,努力在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上取得新突破,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刚才,我们同合作发展联盟的部分成员单位签署了合作发展意向书,这标志着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正式成立。联盟的成立,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此,我代表黄淮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签约加盟的合作单位领导和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围绕构建合作发展联盟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客观分析、准确把握我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我校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蕴含的机遇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看,“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通过制度、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强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豫”两大战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驻马店市委、市政府也在强力打造“一城两区四基地”,实施高端产业发展战略。这些都为我们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和强大动力。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国家在实施“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把分类管理、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克服同质化倾向、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为此,国家出台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科教学工程”、“卓越计划”和“专业硕士学位试点”等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为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展现了前景。

从我校的发展情况看,升本7年来,我们坚持走“产学研密切合作,校企生良性互动”的办学道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又具体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围绕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系列活动,完成了教学院系和学科专业调整,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加快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优化了干部队伍,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蓄了后劲。

2、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形势,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我校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因素看,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校现有的发展基础、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我省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财政供给体制与我校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生源竞争的日益加剧,对我校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倒逼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办学之路。从学校自身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与学校战略转型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部分干部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面对改革,缺少创新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勇气和动力,思想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规格的针对性不够强,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和具有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比较缺乏,实验教学队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管理方面,保证教学中心地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影响着我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总之,我校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必须坚定信心,紧紧抓住机遇,敢于应对挑战,乘势突破,积极作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教学工作的新跨越。

(二)正确理解我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我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定位。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们基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形势深刻变化的科学分析,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优势,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我们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前一阶段,围绕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启动并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通过讨论,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共识。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应用型教育,它的内涵和特征就在于:它是“本科基础”与“应用特色”的有机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理论和应用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应用型”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基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做到:基础要保证,应用要强化,实践要突出,特色要彰显。

从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来看,作为地方院校,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规格不是纯粹学术型的人才,也不是纯粹技能型的人才,而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模式上,大力推进校企、校政、校研、校所、校会、校校等多方合作,构建学校合作发展的大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特点,稳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既要注重专业设置的覆盖面,又要考虑专业设置的关联度,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就业和职业需求,也要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突出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上,要构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上,既要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毕业生,也要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输出格局。

因此,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既不同于高职教育以技术和职业为价值追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也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这种定位,绝不是低层次办学、降格以求,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汲取更高的智慧,利用更多的资源,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创建应用型本科的理念真正转化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坚定不移地走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凝炼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新一轮高校发展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优势。

二、构建联盟,共赢发展,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平台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校逐渐积累了合作办学的经验,探索出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办学之路,那就是与社会紧密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共赢发展。从学校的发展实践当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发展不仅需要有竞争拼搏的意识和精神,更需要有合作创新的勇气和胸怀,合作才能赢得发展。近年来,我校与英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的十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国内众多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友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我们构建层次更高、领域更宽、范围更广的合作发展平台。因此,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不仅是应运而生,而且是水到渠成。

今天,我们从113家联盟单位中,邀请了23家在社会和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联盟单位的代表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协商,共同发起成立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是以黄淮学院为依托,搭建一个平台,通过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众多知名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与协作,在不同的岗位领域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共同实现我们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推进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也把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发展的办学路径,已经为全球范围内各级各类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自觉追求。国内外很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行业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立体化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力提升合作成员的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并积累了成熟的办学经验。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我校在新形势下,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办学经验,寻求多方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主动服务社会,对接国际教育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各成员单位发挥人才、科技和市场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

最近,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高校调研时指出,要把高校建成“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就是按照“四个高地”的建设要求,搭建的一个具有“支撑效应、育人效应、创新效应、集聚效应、服务效应”的发展大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通过有效运作,不断提升,把联盟做实、做大、做强,推动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彰显我校“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努力把我校打造成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此,作为联盟的依托单位,黄淮学院将严格按照章程规定,以“合作、发展、共赢”为宗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积极地做好各项组织、服务和协调工作,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与各成员单位开展长期紧密的合作,形成团体优势,彰显联盟特色。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众多知名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不断增强联盟的辐射能力,精心打造河南省教育、科研和产业一体化互动发展的一个品牌。

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联盟成员之间校政、校企、校研、校校以及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等,多途径、多模式、全方位的合作,建立起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人才、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的联结和共享机制,推动合作各方协同创新发展。如,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建立联盟技术团队,成员单位之间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协同攻关,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建设联盟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和有效沟通联络等,最终实现成员单位的“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同志们,合作联盟,关键在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精诚团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脚踏实地,抓好落实,就一定能够把合作联盟建设好、组织好、运作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各成员单位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更新思想观念,引领人才培养

在前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办什么样的黄淮学院”和“怎样办好黄淮学院”等重要问题,进而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好人才”的问题,据此设计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全校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得到了转变,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工程、体制机制、合格评估等深层次问题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理解;进一步明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凸显我校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大讨论,让新的思想观念引领行动,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得以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学和人才培养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全校形成关注教学、支持教学、研究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应用特色

一是按照“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专业分别采取“3+1”、“3.5+0.5”、“3+0.5+0.5”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积极探索和实施“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使课程学习渗透企业、行业与职业元素,让学生实习过程渗透课堂教学,实现学科专业教学体系与行业职业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达到“学业”与“就业”、“专业”与“职业”、“学历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耦合。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利用黄淮学院校内实习实训中心,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共享新模式,实现企业的信息、设备、资金、市场等优势条件与学校的设施、人才和技术优势充分互补,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校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依托合作发展联盟,采用“校企合作、以企为主”的形式,建设一批“开放式、多功能、多元化”的高水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实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专业延伸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围绕市场需求,强化专业内涵

要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学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发展重点,有效利用现有优势学科专业,以应用型专业为重点推进专业集群化建设,积极对接产业链,形成以服务产业和行业需要为导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二是根据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形势,改造或停办那些生源差、就业难的专业,重点扶持那些生源好、就业好的专业,尤其注重增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在需求中寻找和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全面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夯实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集群发展的办学基础,使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四)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

一是以落实新的培养方案为抓手,协调好新方案中“三个模块”的课程关系,构建相互支撑、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现针对性、适用性、开放性和先进性;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发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依托“质量工程”,加快精品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按照“先基础、后重点、再突破”的思路,积极推进国、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尽快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利用合作发展联盟这一平台,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标准、行业标准、企业生产标准”有机统一的原则,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课程教材。三是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形成一批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要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开放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以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下决心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等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情景式、直观教学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为学生的深造和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要坚持实际、实地、实岗、实效的“四实”教学理念,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六)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团队

一是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要花大力气引进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培养和打造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说课竞赛、教学观摩、教学示范课、优质教学大奖赛、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三是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或接受培训,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服务,更新实践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保证他们经常性地或长期担任专业实践课教师、校外学生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等,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相对稳定、完整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有效配合的师资结构。

(七)深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监控

一是要转变教学管理方式,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构建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院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院系真正成为专业教育和教学管理的主体。二是要围绕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整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序而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三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树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大保障理念,建立教务处牵头、院系、各能部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服务教学中心和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保障措施;要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要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督导在检查制度执行、发现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发展、推荐教学典型、开展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管理的主力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力量。

(八)保证教学投入,强化教学中心

优良的教学条件与充足的教学经费,是落实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深度和教学质量的发展程度。因此,内涵建设必须从保证教学投入着手。今后,随着我校的基本建设告一段落,学校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制定相关政策,优先保证教学预算,优先保证教学投入,通过政策倾斜,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在加大教学投入的同时,优化教学经费投入结构,要重点保证本科教学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教师培训、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财力保障。

老师们,同志们,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成立,翻开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形成合力。让我们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改革创新,务实重干,不断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各联盟单位事业进步,再创辉煌!祝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硕果累累!

谢谢大家!

0396-2879226